科学看世界   科学文明   理性自然

西方逻辑锁死文明,万象定理突破自洽

天理循环,一阴一阳之为道

玫子

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为什么,严格来说都是为什么。为什么呢?因为人类文明对最后一个为什么无能为力。凭什么你是你他是他,凭什么人是人物是物,凭什么有人穷有人富?无论你怎么解释或侥幸臆想,都是没有道理的,都不是真正的道理。究其原因是物理学的失误,造成人类文明无法知道绕不过去的天理循环,也是古人思想的一阴一阳之为道。最终答案是一切都在轮回中,姻缘果报。讲解过程参考图1

01 一阴一阳之为道

这句话出自《易传系辞上》,是孔子屡拜老子后悟出来的“道”理。道贵中和,当中和行之,不偏不执,刚柔得中。综合解释为二气相感而成体,不可执一为定象。这也是传承至今的以中(和)为贵思想或中庸之道。由于这句话吻合了科学证明的自然之理,也是人文观念的认知依据,所以有必要弄个清楚明白。

阴和阳是两个不同的方面,好理解,道是不偏不倚的“中”,关键是之字受词性变化的影响,现代人有不同的理解,网上有很多说法。不难想象,老子和孔子之前的时代,造字比较困难,可谓“惜字如金”,都为实词,后来才从实词中演变出了虚词,“之”应按实词解读,非虚词。从甲骨文的本义引申而来,之应为“走出来的道、路”,所以一阴一阳之为道即是“一阴一阳,之为道”。若按虚词解读便是一阴一阳之(省略句)为道,即一阴一阳的(结合处)为道。

万象定理的极限解释为,一阴一阳的结合处(走出来的路),当路窄到极限最小至0(不存在)时,就是《道德经》中定名的道,所以道就是形而上学,是理想化概念,现实中不存在。有了这个证明的结论,一阴一阳之为道就可名正言顺地解读为“一阴一阳,之为道”,不会再有阴阳怪气的别扭感觉。

在老子的本义中,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不仅体现着阴、阳、道思想,还包含有运动、变化和转换。所以一阴一阳之为道的形象比喻就是我们熟悉的阴阳图,如图1(a)

02 天理循环的科学对应

除了阴阳图的总体思想外,还有现代科学的具体对应。

① 如图1(b)的圆周运动,周而复始。体现在质点离中心一远一近的交替变化,与地球绕太阳的椭圆运动一模一样,一年四季生生不息,风水轮流转,你方唱罢我登场,他乡亦故乡。

② 圆周运动描述为图1(c)所示的正弦波,无论在哪里,都是正半周和负半周的轮流登场,从不缺席,傅里叶变换将波转换成任意物质形态。

③ 天理循环的中心标准符合正态分布,如图1(d)所示的钟形曲线(高斯曲线),大约集中于标准差为±168%区域。前面已经证明,宇宙万物的回归转换点约为64%,而地球南北回归线约为(23.5+6.5=30)×2,造成北纬30度活跃而神秘,这个原因可以用概率反推(较简单),也可用宇宙真相图直接证明(较复杂)。这些固定因素使某种条件下的方差成为定值,令分布图像不胖不瘦刚好合适。

④ 在中心标准区域是理想和稳定的状态,相互转换是乐意接受且是自发的,其他区域就不同了,越到两端越极端,矛盾越尖锐,而且是必须转换的。由于物理学对真空性质的误判,人类只能看到显性的转换,看不到隐性部分,结果使优势一方私欲膨胀,甚至失去理智,造成两极分化、狂风暴雨式的、一明一暗的惨烈因果关系。如图1(d)接近横轴的部分。

03 典型的人文对应

有了上面的科学依据,我们看看对应的人文关系。

① 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得益于“中和”思想,这是典型的实践验证。所以至圣先师孔子说,凡事适可而止,过犹不及。亚圣孟子说,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这些都是轮回中的必然福报。

② 孔子的仁爱、墨子的兼爱以及西教的博爱等如出一辙,体现的实质都是中庸之道。儒释神道,万教归道。

③ 宗教讲的六道轮回、天堂地狱等理念,可看作以约束的方式回归中和,劝诫人们不要走极端(概率曲线底部)。这种朴素的意愿表达,中和了无法回避的轮转周期,达到了积极的、能够接受的效果。

④ 思维的信息存储于反物质(暗物质)中,因为失去对比而无法感知,只能靠证明,所以我们看到的因果关系只有现世报,但来世报是绕不过去的,仅区别于时间和方式。人在做天在看、不是不报时候未到、心存善念天必佑之就是这个道理。天可理解为反物质或“神”,无处不在,由此可知人没必要斤斤计较、睚眦必报,出来混迟早要还的。

⑤ 利益得失按群体财富均值上下68%为宜,多余部分退还社会,保持整体平衡,善莫大焉。极端索取要会换位思考,做到轮回时自己能够接受。走到尽头清空自我,心无杂念一身轻松。

⑥ 因为不能改变的轮回机制,以德报怨必有福报。如果你坑我我坑你,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且越来越惨烈。科学证明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,最终赢家一定是做出让步者。幸运的加害者,只能是上一轮的被害者。能量守恒,对立统一,万象轮回,定理定理!阿弥陀佛!

参考前期文章:《对立统一的确定性》《万象定理对比不可知论》《当前文明与万象定理的关系》《科学与神学谁主沉浮》

其他参考:《老子想尔注》《易传》《广雅疏证》《经传释词》《说文解字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中庸》《大学》

(作者笔名:玫子;本名:李海深)

QQ505126065(lxg)

邮箱:gxah@sohu.com

请用以下方式留言
发邮件至:gxah@sohu.com或505126065@qq.com
 本站留言因故可能造成无限期延时,请谅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