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看世界   科学文明   理性自然
语法素养与修辞补充
玫子

无论持何种母语,也无论书面交流或口头表达,语法和修辞是非常重要的。你若是语言专业,当有人指责你的言语,你明明知道对方语无章法、修辞茫乎,尤其是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浑然乱用还自以为是,你真切领悟了什么是无语,什么是无知甚至无耻。从目前来看,理科生和文科生都存在这方面的缺憾,已经造成很大麻烦,有必要予以重视。

纵览语言的形成、发展,直到今天的应用及未来预期,汉语依然是包罗万象、最有生命力、最具科学性的语言,没有之一!

谨以汉语进行说明,其他语种可以参考。

本文只涉重点提示,不作无谓重复,请自行查阅汉语语法基础知识及修辞手法的相关文章。

1. 相关语法

语法是研究语言结构的。如果把语法和科学相联系,有些人可能感到不可思议。事实上这问题比想象的严重得多。科学上的无解和混乱大都与语文基础有关。以实例为证。

① 基本概念的模糊

不止是科学,文学也一样,交流不清楚,谈何理解?所以才五花八门、似懂非懂、“各抒己见”的。请参考《科学与科技、证明与证实等概念的必须澄清》。

不同词性的混用也是很严重的,尤以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的滥用为甚,导致很多不必要的争议。

有了《科学语言》,这个问题才彻底解决。

② 误解了几千年的万物皆数

不管是哲学家或科学家,都认知到世界完全可以用数来表述。但无理数的发现使得这一愿望泡汤。究其原因是语法造成的。万物皆数说的是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数来表述,考虑无理数的因素这句话就变成“万数皆物”了,主语发生了变化而浑然不觉。请参考《万物皆数终成定局》。

③ 东西方文化大分裂的标志

从偏重人文与科技走向来区分东西方文化,春秋战国文献的语法结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依据。老子的道家思想分解为人文思想和自然哲学,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发展了人文思想(规范化),西方发展了自然哲学(科学化),经历汉唐之后形成了当今意义的东西方文化格局,这期间中国的匈奴民族对欧洲的彻底分裂起到了物理作用。匈奴人善于骑马,这也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力量,为后来的道法自然奠定了基础。因此从语法的演变折射出东西方文化的互补,东方重人文轻自然(文:理≈6:4),西方重自然轻人文(文:理≈4:6)。西方文明属于中华文明的分支,无可争议。前面文章已经证明,儒释神道,万教归道。

④ 容易忽视的并列结构

分析人们的交流特点,有很多争执是忽视短语结构造成的,尤其是以下两例。

ⓐ 并列短语。并列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、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,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,没有轻重主次之分。如:万紫千红。

ⓑ 复指短语。复指短语也叫同位短语,是由两个词或两个短语组成的,这两个词或短语指同一人或同一事物,同作一个句子成分。如:首都北京。

这两例的重点是“平等”和“同一”,在很多语境中讲的是一个意思或一回事,兼有求新或强调的作用。如经常听到的“公开、公平、公正”原则,这种词语的并列关系只用其中一个词本质意义是一样的,不应纠结多余、重复或啰嗦,更不要误解为病句,做到心中有数。

类似例子很多,不一一列举了。另外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。

2. 相关修辞

修辞是研究语言表达的。任你饱读诗书,汗牛充栋,抑或各类词典倒背如流,若忽视了修辞,纵使你满腹经纶也基本要孤芳自赏了。

本节内容参考《省略句的特点与类型》等文章。

① 省略修辞

修辞的内容很多,这里只谈关联甚密的省略修辞。

省略是语言表达常用的手法,按照语法的分析,句子应该具备的成分,有时出于修辞上的需要,在句中并不出现,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。省略句虽然省去语法构造所需要的组成部分,但仍能表达句子的完整意义,且避免重复、突出新信息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。省略修辞在语言中,尤其在对话中非常普遍。

省略修辞除常规应用外,在定义某些概念时非常独到,可使定义既简单又全面,而且灵活性很大,任意拓展也不影响主旨,充分包容,还给可能的争议留有余地。在《大文章》里的各种定义,几乎都用了这种手法。

省略修辞必须在遵循相关规则的前提下,省去应具备的成分。否则容易让句子含糊不清。

② 语境

词句在一定的语境下才有意义。对于省略句来说,必须结合上下文以及语境来进行。一个孤立的脱离语境的句子,就无所谓省不省略了。

语境体现在修辞中的作用,有人在《修辞与语境》中总结为四点,请予参考。㊀语境是修辞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。㊁语境具有消除歧义、化解逻辑矛盾的功能。㊂语境对使用语言有约束力量。㊃语境是评定修辞优劣的客观依据。

③ 意境

意境本来是艺术范畴追求的最高境界、灵魂,在修辞上拿来弥补一下语境中的些许不足。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,意境已经处于默认存在状态。

从语境的规范来看,语境注重词语所在的环境结构,词语是精准的,不易发现表达者的用词错漏。一旦发现瑕疵或误以为瑕疵,很容易产生纠纷。

意境在语境的基础上,重视词语所在的环境意义,明白想要表达的意思,多一份理解和协商,减少无谓的争执,任何一方都可以理性回避。意境的意义如下。

ⓐ 补充意境的不足,也可兼容语境。

ⓑ 容易发现用词错误或错别字。如关于人大校长的“七月流火”故事。按语境分析是有问题的,但按意境就没什么大惊小怪了,毕竟读者已经理解校长想要表达的意思,而且很多词语也是这样“碰撞”演化的,藉此拓展一下七月流火的含义也未尝不可。再如棘手读成辣手也是常用的事。利用意境,理性对待。

ⓒ 非正式场合的交流更加灵活,很容易做到理解万岁或理性回避。

ⓓ 为达目的抛砖引玉。有些作者为了听到不同声音,故意在句中用模棱两可甚至错别字、词来诱导别人品头论足,以达到想要的目的。

作者笔名: 玫子

作者本名:李海深

QQ505126065(lxg)

邮箱:gxah@sohu.com

请用以下方式留言
发邮件至:gxah@sohu.com或505126065@qq.com
 本站留言因故可能造成无限期延时,请谅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