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看世界   科学文明   理性自然

西方逻辑锁死文明,万象定理突破自洽

万象证明,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

玫子

关于孟子的这句名言,最近网络上因“是人”、“斯人”争执不休,大多持二者均可的和稀泥态度。教科书是认定唯一性的,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,长此以往,作为励志名篇的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有可能遗憾出局。

万象定理的基本规则是:主体认知,追本溯源,分化组合,一脉相承。这些规则是由宇宙真相图证明所得,因而可以放心使用!证明过程参照图1

1

为简单起见,涉及主题的资料均来自网络,如有异议请自行查核。

① 是(音shì)比斯(音sī)出现的早,至春秋时期“斯”用的就比较多了,都有“这”、“此”的意思。孟子是战国人,是和斯已经很普遍使用了。根据孟子的性格、文风、方言特点(是、斯或都读sī)、是和斯的使用频度以及最可靠的原版原著等,是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,即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。至于斯人一说也有可能,毕竟在传播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出现偏差或变异。但是,有了本篇的证明,具体哪种说法都不重要了。

② 根据词的出现时间先后、相互关联情况、最早使用、演化规律等,得到图1(a)所示的演化过程,是人分化成是人+斯人,斯人有了区别于是人的特质,是人逐渐演化成后来的意义,而斯人固定下来了。词的演化及关联,一般具有包含、替代、区分读音等特点,大多是先来后到逐级包含并成为默认,但也有后来居上包含前面成为默认的。很明显图1(b)就不具备这些,至少斯人没能包含是人的现代意义,已经分道扬镳了。词的分化必有其原因,否则没必要衍生新词了。

③ 为了便于理解万象规则,以图1(c)举例说明,这是目前很常用的政务类行文用词。从图中可以看出,在特定条件下,这些词一起用作为并列短语,根据它们的关联性,3个词的4个位置可以互换,且任一词都能代替全部。但图1(a)换位后成了图1(b)的样子,显然是不行的,不可逆,分化出的斯人成了单一性的专用词,无法替代是人的演进趋势,逐渐失去关联性。万象规则是证明所得,任意复杂问题都能理清楚。

④ 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中,古为今用、洋为中用不都是拿来主义,也会去粗取精、与时俱进,并根据语法、修辞、体裁、韵律等实际情况优化选择,汉语的生生不息也是基于这种不断变化和海纳百川的。路是走出来的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

古人随风远去,已有后人正式将是人改成了斯人,综上所述合情合理,也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愿,如有不妥或不接受,早就有人指出甚至强制复原了——

故,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参考前期文章:

《哲学与科学的区别》

《语法素养与修辞补充》

《增加意境修辞,减少交流冲突》

《万象定理说明》

(作者笔名:玫子;本名:李海深)

QQ505126065(lxg)

邮箱:gxah@sohu.com

请用以下方式留言
发邮件至:gxah@sohu.com或505126065@qq.com
 本站留言因故可能造成无限期延时,请谅解